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10月“断卡”行动以来,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犯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3的罪名(前两位分别是危险驾驶罪、盗窃罪)。起诉人员中,近90%没有犯罪前科,系初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收入较高者涉罪人数持续增加,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开发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检察机关发现,帮信罪案件激增背后,涉案人员身份的问题,折射出一些社会治理特别是网络治理问题,有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需要加强源头管控、协同治理。
公检法三部门配合协作,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政策把握,坚决遏制帮信犯罪滋事蔓延。一是围绕网络犯罪链条,加强立案监督,深挖案件线索,由下游帮信犯罪追溯至上游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实现全链条打击。突出打击重点,重点打击帮信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分子、涉案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行业“内鬼”。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注重区分地位作用分类分层处理,对初犯、偶犯,尤其是仅出售个人少量银行卡、违法所得不大且认罪认罚的,严格把握起诉标准,依法从宽处理,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确保办案良好效果。三是强化各部门学习研讨,提升业务素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准确解读文件精神,针对疑难问题,展开案件研讨。
完善法律规定,加强案例指导,提高帮信案件办理质效。网络黑产行为迭代升级,导致帮信罪在实践适用中新情况新问题较多。最高检联合最高法院及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关于“断卡”行动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会议纪要》,制发3批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帮信罪法律适用、政策把握等问题。目前,正在积极配合立法机关研究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推动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办理帮信犯罪证据指引,研究梳理涉“两卡”犯罪典型案例,加强办案指引。
网信、金融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协同推动网络诉源治理。一是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网站管理者应加强对网上发布内容和聊天软件的监管,严格审核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有害信息的传播;金融监管部门应增强识别能力,持续开展电信诈骗涉案账户和可以账户的排查和管控工作。二是建立“两卡”犯罪防控预警机制,及时阻断“传染风险”。对于涉“两卡”类案件,围绕新开账户审核、存量账户排查、高风险账户风控等,提出“检察预警”,推动全流程监管。如,北京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对开立涉诈银行卡数量大的金融机构,以“公安提示函+检察建议”方式督促整改,压实相关行业主体责任。三是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帮信罪办案数据,加强案件反向审视,实现个案监督到类案监督的模式转变,推动以案促治。
坚持预防为先,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筑牢犯罪预防防护网。法治意识淡薄是多数人触犯帮信罪的重要原因。一是聚焦案件高发群体、重点行业和问题突出区域,通过法治宣讲、公开听证、公开宣告送达等方式,加强以案释放,强化警示教育。二是会同教育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提升在校学生法治意识,筑牢毕业班学生的“两卡”犯罪风险防范安全屏障。三是会同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用好典型案例,加大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力度,提升职业素养和法治意识。